“敢叫天塹變通途!這太浪漫、太震撼了!”大學生小歐激動地表示,“這部劇刷新了張九齡在我心目中的形象,那樣一位大詩人、大才子、大宰相,散盡錢財為民開山,甚至親力親為,感動了民眾……‘愚公移山’的精神讓我深受感動,非常勵志!”“非常詩意、空靈,這個舞臺滿滿的高級感!”佛山市民李小姐說:“看了這部戲,讓我很想去走一走梅關古道,感受美、感受歷史。”“第二次看《張九齡》了,這個戲也太好哭了,每次看都被感動得一塌糊涂。”小黃同學說,“粵劇《張九齡》很有情,濃烈的親情、家鄉情,非常動人!”……觀看完第十五屆廣東省藝術節開幕第一部亮相的參評劇目——粵劇《張九齡》后,觀眾好評不斷、熱議如潮?! ?/p>
該劇由廣東省文藝精品(文藝人才)扶持專項資金資助,廣東粵劇院、韶關市委宣傳部聯合出品,韶關市曲江區委宣傳部、始興縣委宣傳部支持,國家一級編劇羅周擔任編劇,著名粵劇編劇家陳錦榮擔任粵劇改編,國家一級導演徐春蘭執導,國家一級導演徐光華擔任副導演,國家一級演員文汝清領銜主演,蘇國進、嚴金鳳、吳澤東、冼鑒棠、鐘翰寧等名家新秀聯合主演,陣容強大。
演出現場。圖片來自廣東粵劇院
從“鑿嶺”到“鑿心”展現“九齡風度”
被譽為“嶺南第一名相”的張九齡一生波瀾壯闊,粵劇《張九齡》一反套路,只選擇開大庾嶺路作為創作題材,由上本《開嶺》、楔子《面圣》和下本《鑿心》構成,通過“請旨開嶺”“相約救民”“面圣呈果”“阿吉掉崖”“月下問佛”“九齡獨鍬”和“感召百姓”七折來折射“九齡開山”的超越凡人的圣潔精神,將“九齡風度”貫穿始終?! ?/p>
“寫張九齡這樣一位股肱之臣開山拓路的戲,通過‘開山’去塑造一個高貴的寬廣的人格、勇毅的永恒的靈魂,是我第一次以神圣性為明確審美追求的創作,借此機會,我也想在我的創作中做一次新的嘗試、開拓。”編劇羅周說,“梅關古道是秦始皇征南時開鑿的,到唐朝開元年間將近1000年,人們都習慣了梅關古道的狹窄與險峻,直到張九齡的出現。即便是所有人都安于承受這種命運,張九齡仍然覺得開嶺是正確的事情,他就要去做……他開的不只是一座物質之山,更矗立起了精神之山、人文之山,所謂立功立德立言,他的名字,永遠鐫刻在了大地山川之上,共日月流光不朽。”
“張九齡是中國嶺南宰相第一人,也是很有才華的大詩人,作為政治家,為開道便民,開山只是一個小口,結果卻折射出一個大的情境。”導演徐春蘭表示,“我們在二度創作的時候,前提是要體現出張九齡在歷史上的重要性——他的政治思想、文學才華和治國理念,把握好這部劇的歷史感,這個題材具有豐富的文化含量和思想含量,更重要的是張九齡個人情感表達的含量。演員在表演過程中,我一直強調要‘柔腸百轉’,這其實就是要求表現出張九齡的悲憫之心。他在碰到苦難,遇到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,是毫不猶豫就伸出雙手的一個人,他心懷百姓、大善大美。”
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博士生導師馬也表示,粵劇《張九齡》讓他心靈受到震撼,靈魂得到震動,“一個人的歷史功績,可以寫在書上、寫在史上,但是能寫到山川大地上的,中國歷史上有,但不是很多。張九齡的歷史功績已經在地球上留下了,梅關古道是他的豐碑,后世人將永久不忘,這是非常了不起的……這個戲‘開山’‘鑿心’,外部動作和內心變化雙雙加持,讓情節層層推進,使得這部戲的情感內涵、精神價值、精神含量極為飽滿,‘放缽’一場極具匠心,處理非常高明。”
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、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第一屆主席、著名理論家評論家仲呈祥認為,粵劇《張九齡》這部戲的貢獻,在于明確了今天新時代歷史題材戲劇的任務之一,是要在美學上體現審美的神圣性。“這種神圣性集中表現在編導的立意上,鑿山是外部的物質形態感,鑿心才是精神性的,也就是對美、對自由的奔赴。”
在獨特的審美空間中映照廣東精神
舞臺上,大寫意的潑墨方式渲染了所有意象空間,一塊一塊的紗幕,以最簡約的手法體現了該劇的宏大場景和整體氣象;時而柔腸百轉、時而清麗悠揚、時而磅礴大氣的音樂流淌在典雅的舞臺空間和無形的光色表達中,將這部劇“文”與“質”的內涵——張九齡的外在風度和內在氣質展現得淋漓盡致?! ?/p>
國家一級演員文汝清飾演的張九齡,身在凡塵,卻心如白玉,那剛正不阿的性格品質、憂國憂民的思慮、面對磨難困境的堅毅、細雨潤無聲的憐憫之心,深沉、深入、深邃!文汝清說:“張九齡不僅僅是一個德行高尚、堅韌不拔的角色,在他身上,有一種人性的飽滿狀態,在他為國家、為故土、為百姓只身赴難、傾盡心血中,他有一種大悲憫、大情懷、大擔當。這也是我理解的‘九齡風度’。”
正如遠道而來的游客所說:“第一次看粵劇,深刻體會到了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,感受到了文化自信,也感受到‘九齡風度’千古流芳的魅力所在。”
文汝清總結道:“一方水土養一方人,張九齡從容平和、堅韌內斂又勇于開拓,凝聚了廣東人身上諸多優良的精神品質。某種程度上講,‘九齡風度’也是廣東人精神氣質的一種寫照。而忠于本心、心懷萬眾,將生命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一件有益于民眾之事中,不達目的誓不罷休,也是該劇想要張揚凸顯的中華民族的精神豐碑。”于是,在一場幻境中的“問道”,張九齡撥開迷霧,看清了“開山之志重于泰岳”的內心。從此,他脫去長衫,換上短褂,在“愚公移山”般的堅持中,也鑿開了鄉親們的心——他感召了人的善良、感召了人的勇敢,嶺道上,星星點點,明明燈火連成一片……而此道,貫通南北、綿延古今。